客家新闻网记者杨北泉 错落的座位间传出键盘的敲击声,一连串快递单在打印机的“吱吱吱”声中不断变长。几个工作人员快速穿过办公室,将一摞快递单送往发货仓库,他们要赶在下班前把快递封箱打包寄出去…… 这是入驻宁都电商孵化园的泉州市华锦鞋服有限公司网店线下的一幕。4月21日,他们接到了2500多个订单,销售额近18万。 同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宁都县电商园中发生。 近两年,赣州市宁都县凭借电子商务这把“金钥匙”,开启了电商进园、进村的大门,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2014年,宁都县实现网络零售总额近6亿元,同比增长47%。 电商园孵出市场“金蛋” 廖小龙是宁都人,2014年以前,他还在外省打工。2014年底,廖小龙以泉州市华锦鞋服有限公司宁都分公司运营负责人的身份,入驻宁都电商园,开始了在家乡的奋斗。
廖小龙抱着一摞刚刚“出炉”的快递单告诉记者,当天他们接到了2500多个订单,销售额近18万元。 在淘宝网上,华锦鞋服有限公司可是小有名气。这家企业在淘宝网全国鞋类网店中的综合排名保持在30多位。本在泉州市的企业,为何会舍近求远,来到内陆地区的一个小县城发展呢? 这还要从宁都县创建江西省第一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化项目——宁都电商园说起。 宁都县是江西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建设点,近年来网店越开越多、生意越做越大,但电商发展缺人才、缺服务等瓶颈愈发凸显出来。 发展源于草根力量的宁都电商,在做大做强的关键阶段上,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 2014年9月,宁都县扶持全球十大网商——飞天麦光光集团建设成县电商孵化园,在全省率先开园。 在这个电商园里,宁都县为200家电商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入驻电商企业3年免租金、水电费,另可获得5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该县将入驻电商企业纳入“银园保”“助保贷”“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等金融项目扶持范围,并免费提供人才信息发布。 看中了这些优惠条件,泉州市华锦鞋服有限公司自然而然就选择了落户宁都。 截至目前,宁都电商园已有102家企业和商户入驻,从业人员超200人,其中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企业有10家,淘宝商户100多人。 “进来骑单车,出去开小车。”飞天麦光光集团董事长刘鹏飞这样形容宁都电商园给创业者带来的变化。 外引内育,培养电商人才 在宁都电商园,有一个年轻人,双手手腕向内侧弯曲,无法伸直,他叫廖竹生。不过,现在,他有另外一个身份——宁都电商园“布潮行专柜”网店店主。 廖竹生今年18岁,由于残疾,加上家贫,年纪轻轻的他对自己的未来早已绝望。去年,廖竹生因为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宁都县电商园举办的第一期免费电商培训班,这让他抓住了未来的希望。
在宁都电商园内,廖竹生享受着政府免费提供的办公场所、电脑等硬件设施,正在筹备网络促销活动。 电商培训班结束后,宁都县电商园为他免费提供了办公场所、电脑等硬件设施,不仅水电全免,还为他联系了货源供应商并提供担保——可以先发货,再付款。就这样,自己没花一分钱,廖竹生的网店开起来了,专售时尚千层底布鞋。第一个月,廖竹生就赚了1000多元。不爱说话的他,脸上多了几分自信和笑容。 廖竹生并非个例。在宁都县,数以千计的电商人才,正通过专业培训源源不断地涌现。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模式,每月10日至20日,宁都县电商园都组织免费培训,推动全县200多户企业“触网”,涉及食品、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领域,培训知识包括淘宝、天猫、微营销、速卖通等系列跨境电商和移动电商课程。参训人员经过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就业培训合格证书》。目前,该县已培训了包括贫困对象、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员在内的3000余人。 电商入村,农民“触电”生财 宁都电商园的热闹景象,也延续到了宁都的各个乡村。 4月21日下午,在宁都县赖村镇的莲子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站长宋建辉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忙着向网友介绍村民生产的农产品。 在电脑后面的墙上,是一个大屏幕液晶电视,同步显示电脑上网店的页面。一旁的展柜里,放满了红薯、萝卜干、手工麦芽糖等物品,这些都是当地村民送来代卖的的土特产。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不仅能够帮助村民代销土特产,还能帮助百姓代购价格实惠的生活用品。图为莲子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站长宋建辉正在帮助村民网购。 自3月19日服务站开通以来,宋建辉已经为村民售出了272笔农产品。 在宁都县,像这样的村级服务站已建起了27个,今年计划建设100个点,覆盖全县所有乡镇。 宁都县地处赣江源头,是全国首批100个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众多远近闻名、畅销内外的绿色无公害特色产品。不过,在电商兴起之前,农民生产的土特产,往往因为没有销路,而被拿去喂猪,甚至倒掉。 通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农民的土特产从泥土堆里搬到了电商“摇钱树”上,“虎蛙稻”大米、宁都黄鸡、小布岩茶、宁都肉丸、大沽野生山茶油等,纷纷上网“触电”。 如今,宁都县的农民只要将自家生产的土特产,挂靠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代销,就能“坐着收钱”。 目前,该县所有土特产均已实现网上销售,全县有各类土特产网店近500家。
来源:客家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