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困“样本”嬗变的背后
——宁都县加快推进振兴发展走笔
3年前,《怎样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以宁都为样本》作为赣州市9份调研报告中的唯一一份县级报告,呈交至国务院。
今天,紧贴振兴发展的强劲脉搏,汇聚干事创业的豪迈激情,宁都正成为备受客商追捧的创业热土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贫困“样本”发生美丽嬗变。日前,记者走进宁都,探寻背后的奥秘所在。
一个同心圆凝聚力量
最近,宁都县大沽乡副乡长孙法丹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分管乡里的林业工作,发展油茶产业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身上。采访他的那天下午,他刚刚察看完几处山场油茶栽种情况,脸上满是汗珠,还没来得及擦。
“走访村民285户,新增油茶面积6527亩……”翻开孙法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着名字和油茶面积。虽然很忙很辛苦,但孙法丹感到很开心:乡里油茶产业发展势头猛,在全县名列前茅。
今天的宁都,各乡镇在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中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已从“干不干”升级为“干得好不好”。
竞争的压力还来自周边县市的你追我赶、百舸争流。
“加快宁都发展、重塑宁都形象”,县委的决策号召迅速变为全县的自觉行动。从大讨论、主题教育、教育实践到深化提升,这一活动已连续开展4年,从党员干部向社会公众不断拓展,从解决表象问题向触动思想灵魂延伸。
如同一个同心圆,“加快宁都发展、重塑宁都形象”活动,凝聚起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干部群众的力量。
在外的宁都商人回来了,因为故乡发出了召唤。今年第一季度,全县引进回归项目12个,资金6.7亿元。
百姓也朴素地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为了宁都大道,主动拆迁的竹笮乡大富村村民温叙良坦言:“说实话,我也希望能借机多拿点拆迁费啊。可这是民心工程,谁都不可耽搁!”
如今,在宁都,从机关到企业,从干部到群众,大家都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聚力发展。
一批大项目挺起脊梁
新春伊始,宁都县各大项目工地现场已是车辆如梭,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在宁都县工业园管委会门口大厅,墙上张贴的32面小红旗代表着32个已开工的大项目。在众多项目中,龙树门业格外引人注目。它吸引了鑫腾木业、禹恒五金等22家上下游企业抱团进驻,引领产业集群式发展。据介绍,预计到2018年,宁都县门业产业年产值将超50亿元,成为该县七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
宁都围绕全县产业布局,实行以商招商,一系列大项目、好项目源源不断涌入,为宁都振兴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从工业到农业、服务业,引进大项目的领域越来越宽,振兴发展全面推进。
投资1亿元的宁都电子商务产业园一竣工,就吸引102家电商企业入驻,电子商务产业正在这个老区县悄然兴起。去年,网销额6亿元。如今,宁都被评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列为全省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
江西星布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瞄上了现代农业,实行“稻蛙共栖、以蛙灭虫”的有机生态种稻模式,1公斤有机大米竟然卖到160元,引领全县生态种植蔚然成风。
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项目如潮入驻,开花结果,挺起了宁都振兴发展的“脊梁”。仅今年一季度,全县就有32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6.74亿元。
一张民生网覆盖城乡
手腕弯曲、无法伸直的对坊乡半迳村村民廖竹生自食其力的梦想终于成真。新年刚过,参加政府举办的免费电商培训班后,廖竹生在宁都电商产业园开起了自己的网店——布潮行专柜,销售时尚千层底布鞋。尽管刚开始运行,一个月还是能赚上1000多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宁都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指导,帮助10500余名城乡劳动者圆了就业创业梦。
宁都坚持民生至上,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构筑起一张覆盖城乡的民生网,让老百姓分享到越来越多的振兴发展成果。
“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有4万元、2万元和1.5万元不等的补助,资金不足,还能获得贷款帮助。”在固厚乡东排村,指着宽敞气派的二层小楼,村民柯宝生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新家。
在小布镇大土楼村,卫生室、幼儿园、农家超市、文化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农民可在家门口看病、读书、购物……过去只有城里才有的公共服务,如今已覆盖各个乡村,将城乡居民一起带进幸福时光。
据悉,2014年,全县投入民生资金25.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4.4%,保质保量完成了50件民生实事。
10所中小学校改建,3所医院整体搬迁,11所乡镇敬老院新(扩)建,14081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42218人实现稳定脱贫,14.9万余农村人口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悄然间,宁都的民生账本辉映着百姓的幸福表情。(特约记者廖海峰 记者陈昱鑫)
文章来源: 赣南日报
|
|